《重庆好故事》之“书院重庆”第3集:洛蜀会通之涪陵北岩书院

繁花 15 08-30 海报

导读:重庆书院◎洛蜀会通 中共长寿区委宣传部 整理 宋代以后,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国家的统治哲学,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动动力,而重庆书院为程朱理学思想的形成与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。 程朱理学,也称程朱道学,由北宋二程(程颢、程颐)兄弟创立,到南宋朱熹完成。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

重庆书院洛蜀会通

* 长寿区委宣传部 整理

宋代以后,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国家的统治哲学,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动动力,而重庆书院为程朱理学思想的形成与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。

程朱理学,也称程朱道学,由北宋二程(程颢、程颐)兄弟创立,到南宋朱熹完成。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* 周敦颐,著作被后人合编为《河南程氏遗书》。因为二程长期讲学于洛阳,其所形成的学派被称为“洛学”。

程颢、程颐夫子画像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VCG111390361478

宋嘉祐元(1056 年),周敦颐签判合州兼以讲学,由此开启了理学人巴蜀的大门。周敦颐在合州为官期间,勤政爱民、性情朴实、爱谈名理,一如其《爱莲说》中描绘莲花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”那般有洁身自爱的高尚人格和酒脱的情怀。“当时乡贡人士,闻先生学问,多来求见”,“从者甚众”。合州百姓心悦诚服,后来本地设祠堂以示纪念,增设学馆书院,塑先生像、建观莲亭,教学、奉祀绵延不绝。

而理学* 程颐谪居涪州北岩,并在此注《易》讲学,则推动“洛学”大规模进入巴蜀。北宋中期,程颐居北岩期间,另一位当时的著名人物,大诗人黄庭坚也来到涪陵,两位名流学者沟通交流彼此仰慕,在青山绿水之间探讨学问思想、治学体验,黄庭坚更助程颐讲学,并为他讲学之地题名“钩深堂”。得知老师来到涪州,研学在家的宋代理学家、涪州乐温县人(今长寿区)谯定,追随程颐学于北岩,凿北岩点易洞,“朝夕聆教”。此后,“定《易》学得之程颐,授之胡宪、刘勉之,而冯时行、张行成则得定之余意者也”。如此师徒传递,使谯定一门理学被称为 “程门一大宗",亦有学者称作“涪陵学派”。

重庆 涪陵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VCG211304429087

程颐、谯定众师徒多年延续在北岩书院的讲学活动,使理学在巴蜀迅速传播,推动以程颐为首的“洛学”和以苏轼为首的苏氏“蜀学”,从激烈斗争到融合会通,发展并形成了以谯定传人为主的“涪陵学派”,以张栻为代表的“南轩学派”,以魏了翁为代表的“鹤山学派”。

南宋时期,朱熹慕名来到北岩,于点易洞研究《易》学,继续洛学和“涪陵学派”思想,同时融入释、道各家思想,形成一个庞大、严密的理学体系,“宋代“蜀学”出现了以程朱理学为主的鼎盛局面。

宋嘉定十年(1217年),涪陵知州范仲武在程颐讲学处建北岩书院。朱熹最年最得意的门生㬊亚夫(世人常称㬊渊,长寿人)受邀担任北岩书院第一任堂长,在北岩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二十余年,门徒众多。㬊亚夫去世后,其门人阳枋到北岩书院执山长五年,传承涪州易理文化。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VCG211315280335

北岩书院与“洛学”结下不解之缘,因程颐而存在,因理学而闻名。从南宋时的北岩书院到清朝乾隆年间之后的钩深书院,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存续、讲学不断,北岩书院被世人誉为重庆“理学圣地”“伊洛渊源”,对涪陵文化与教育的发展、涪州人才的培养,更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建立北岩书院以后,涪州“士勤于学”、“人喜诵读 ”,形成“家弦户诵,邑人之文风在川东称最”,”朝廷有忠贞尽节之臣,乡党有主文歌咏之士”的文风鼎盛局面。史料证明,涪州宋代有进士 9 人,到了明代,进士数增至 34 人。清代则以进士 41 人,举人 264 人的佳绩,位居四川州县第一的地位。

  • 内容声明:本站文章均由用户自行发布,本文于08-30由繁花发布
  • 如有侵权:请联系我们删除qq:83967781
  • 本文标题:《重庆好故事》之“书院重庆”第3集:洛蜀会通之涪陵北岩书院
  •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qtvs.com/wenlv/2024083093727.html
上一篇: 《重庆好故事》之“书院重庆”第4集:艰难复苏之忠州* 书院
下一篇: 《重庆好故事》之“书院重庆”第2集:论道山林
相关文章
评论列表0 条评论)
“《重庆好故事》之“书院重庆”第3集:洛蜀会通之涪陵北岩书院”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
看不清换一个
返回顶部小火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