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寻访红色印记】1945年,《* ·雪》在重庆首次公开发表

cqtvs繁花 28 06-13 海报

导读:重庆市档案馆“民族脊梁 巴渝丰碑——中国共产党重庆革命史(1921—1949)”展览展出的毛泽东《沁园春雪》手稿复制件。记者 赵迎昭 摄/视觉重庆 “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……”红岩革命纪念馆“千秋红岩——中共中央南方局

【寻访红色印记】1945年,《*
·雪》在重庆首次公开发表-第1张-重庆资讯-重视网

重庆市档案馆“民族脊梁 巴渝丰碑——中国* 重庆* 史(1921—1949)”展览展出的* 《* ·雪》手稿* 件。记者 赵迎昭 摄/视觉重庆

“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* 雪飘。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……”红岩* 纪念馆“千秋红岩——* 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”展览内,一块显示屏循环播放着《* ·雪》短片。

在显示屏下方的展柜中心位置,陈列着* 在“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”信笺上题写的《* ·雪》手稿* 件。大气磅礴、豪放酣畅的书法艺术,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40年代。

“1945年,* 同志为诗人柳亚子题写过两幅《* ·雪》。是年11月14日,《* ·雪》在重庆《新民报·晚刊》首次公开发表。”4月12日,红岩联线管理中心科研处处长王庆华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。

* 为何会为柳亚子题写两幅《* ·雪》?这首壮丽诗篇是如何公开发表的?发表之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

* 为柳亚子写过两首《* ·雪》

4月12日清晨,红岩村景区鸟语花香,春意盎然。景区内《* ·雪》广场中央石壁上,镌刻着《* ·雪》手稿。细细观察,人们会发现石壁上镌刻的《* ·雪》和“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”信笺上题写的《* ·雪》稍有不同——前者比后者多了“亚子先生教正”和“* ”几个字,以及* 的印章。

“这两首《* ·雪》都是* 题写后赠送给柳亚子的,原作均收藏在中央档案馆。”王庆华说,这首著名的咏雪词诞生于1936年。

1936年2月,* 率领部队东渡黄河,奔赴* 前线时,在途中目之所及,群山环抱、沟壑纵横、千里冰封,不禁豪情满怀,在一农户家中挥笔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。

“这首词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,它以‘数* 人物,还看今朝’的豪迈语言,明确指出,只要在中国* 的领导下,中国人民团结起来,筑成民族统一战线,就一定能取得* 战争的最后胜利。”王庆华说。

* 为柳亚子题写《* ·雪》和重庆谈判这一历史性会谈有关。1945年8月,* 从延安飞抵重庆,参加重庆谈判,在此期间与柳亚子重逢。故友见面,分外激动,柳亚子多次向* 呈诗,并索句留念。

1945年10月7日,* 给柳亚子回信:“……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,填过一首词,似与先生诗格略近,录呈审正。”* 还用“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”信笺题写了《* ·雪》,与信一同寄给了柳亚子。

柳亚子收到信和诗词后,高兴之余发现信笺上的题词没有题上、下款,也没有* 的署名。柳亚子不想留有遗憾。他抓住* 离开重庆前的时间,准备好纪念册,请他再题写一遍。

这次题写在柳亚子纪念册上的《* ·雪》加上了“亚子先生教正”的上款和“* ”的落款。随后,柳亚子又提请* 盖章,奈何* 没带印章。于是,柳亚子请篆刻家曹立庵连夜刻了两方印——白文为“* 印”,朱文为“润之”,盖于* 落款之后。

不仅如此,柳亚子还请郭沫若手书“北国风光”列于* 墨迹之前,将自己的和词及后记抄录在* 墨迹之后。

在渝公开发表后传遍全国各地

“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,颇近苏、辛词派,但是遍找苏、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;真可谓睥睨* ,气雄万古,一空倚傍,自铸伟词。当听说这首词出自* 的手笔之时,我只有一个想法,就是:‘只有这一个人才能写出这一首词。’”1978年,戏剧家吴祖光在《话说〈* ·雪〉》一文中写道。

王庆华称,1945年11月14日,吴祖光在其编辑的《新民报·晚刊》副刊《西方夜谭》上以《毛词·* 》为标题第一次公开发表《* ·雪》。

吴祖光是如何注意到《* ·雪》的呢?

1945年10月25日至28日,柳亚子与画家尹瘦石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“柳诗尹画联展”。柳亚子把* 书赠他的《* ·雪》手稿和自己书写的《* 》和词公开展出。从此,* 创作的《* ·雪》开始在社会上相互传抄。

展览会后,柳亚子将* 的《* ·雪》和自己的和词一并送到《新华日报》。《新华日报》考虑到发表* 的作品要经过他本人同意,没有马上答应。1945年11月11日,柳亚子的和词在《新华日报》第四版上和读者见面。

“外边看报的人,知道有我的和作,必定有* 的原作,希望看原作的人太多了。”柳亚子在《关于* 咏雪词的考证》一文中写道。

正当柳亚子为发表* 咏雪词一筹莫展时,在《新民报·晚刊》副刊《西方夜谭》任编辑的吴祖光偶然读到了《* ·雪》。他在上述文章中回忆:“在* 离开重庆不久,我得到一首抄得不全的《* ·雪》词,抄稿中遗漏了两三个短句,但大致还能理解它的意思。”

吴祖光激动不已,多渠道对咏雪词内容进行了核对,分别得到了三份手抄稿,竟然互不相同,他只好将三份抄件进行整合。1945年11月14日,《西方夜谭》副刊率先发表了《* ·雪》。

“这首洋溢着* 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诗词迅速轰动山城,传遍全国各地,使世人知道* 不仅是伟大的* 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,而且是伟大的诗人。”王庆华表示。

* 策划针对咏雪词的* 围剿

《* ·雪》公开发表后,可谓“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”。

王庆华介绍,当时,* * 一手策划了针对《* ·雪》的* 围剿,* 机关报《* 》率先发难,随后一批* 报刊相继抛出一批文章,恣意曲解“数* 人物,还看今朝”是封建帝王思想,诬蔑人民武装是“草莽英雄”,解放区是“封建割据”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* 人士纷纷在报刊上发表见解,对* 文人对《* ·雪》的诋毁曲解进行了反驳。这首词引发的笔战,不但轰动重庆,轰动全国,还轰动了海外华人世界。菲律宾《华侨导报》在转载* 这首词时,称赞道:“无论置诸任何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作之中,也都是第一流的杰作中之杰作也!”

“对于* * 派发起的这一* 围剿,中国* 以大局为重,没有理睬。”王庆华介绍,1946年5月23日,《新华日报》发表了一段“编者按”,指出:“* 同志咏雪一词刊出后,一时唱和甚多,然而也不乏好事之徒,任意曲解丑诋,强作解人,不惜颠倒黑白,诬为封建帝王思想。虽‘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’”。这段按语字数不长,却击中要害,从此这一场* 围剿才偃旗息鼓了。

“铁的事实证明了* ‘数* 人物,还看今朝’的科学论断,而* 一帮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小丑而已。”吴祖光在上述文章中写道。

“从《* ·雪》中,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中国* 人的自信和气魄。”王庆华说,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更体现出强烈的人* 识。中国* 从诞生起就始终为了人民、依靠人民、根植人民,一代代中国* 人的为民情怀一脉相承,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。

(记者 赵迎昭

(稿件原载于2021年04月22日《重庆日报》)

  • 内容声明:本站文章均由用户自行发布,本文于06-13由cqtvs繁花发布
  • 如有侵权:请联系我们删除qq:83967781
  • 本文标题:【寻访红色印记】1945年,《* ·雪》在重庆首次公开发表
  •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qtvs.com/chongqing/202406139315.html
上一篇: 市委宣讲团成员在各地各部门开展党史学* 教育宣讲
下一篇: 学有氛围 讲有方法 做有实招 重庆各地各单位深入开展党史学* 教育
相关文章
评论列表0 条评论)
“【寻访红色印记】1945年,《* ·雪》在重庆首次公开发表”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
看不清换一个
返回顶部小火箭